媒体海医

【海南发布】“爆改”的风还是吹到了海医→

2025-09-10
阅读量: 更新时间:2025-09-10

9月1日,海南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海医)迎来开学日。

校园里,三角梅绚烂绽放,椰影摇曳生姿。师生们背着印有校徽的文创包,齐聚于医学宝鼎前合影。白袍如雪,校徽熠熠,“我爱海医”的欢呼声响彻晴空,青春的脸庞与医学的梦想在这一刻定格。


海南医科大学2025年新生开学典礼上,新生们白袍加身,立誓明志。本文图片均由海南医科大学提供


这座拥有78年历史的老牌学校,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机。师生们步履坚定、意气风发,眼中写满作为海医人的自信与豪情。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两年来,海医以“破天荒”的勇气与魄力,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热辣滚烫的“自我革命”——

破思想藩篱,推动全员观念变革,从安于现状转向拥抱改革,校园气象为之一新;

闯改革深水,刀刃向内推进职称与绩效改革,营造“能者上、庸者让”的良性氛围;

强管理效能,以“切入纹理”的机构改革和“全员卧倒、竞争上岗”的干部竞聘机制,推动服务效能从“推诿扯皮”变为“马上就办”;

筑人才高地,实体化运行医学科学院,建设高标准实验室,广纳天下英才,打造干事创业的热土……

两年间,海医推出改革举措近百项,每一步都坚定有力,每一步都踏石留痕,谱写了学校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

1

改革,首先要革心

2023年9月15日,海医迎来建校史上首位院士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他曾执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十余年,推动该医学院快速走向全国前列,被称为充满情怀的实干型医学教育家。


陈国强在海南医科大学2025年开学典礼上讲话。


陈国强到任海医校长首日,便开始深入一线调研,他经常独自穿梭于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所见景象却经常是:有些教师下午三点仍睡眼惺忪、穿着拖鞋踱进校门;而一些学生则在课堂上低头玩手机,在宿舍里扎堆玩游戏……

这是一所亟待唤醒的大学!

“守旧、趋差、冷漠、散漫、随性!”在一次内部会议上,陈国强毫不避讳,直指全校师生的五大痼疾。

“唯有改变,方能破天荒!”陈国强发出改革强音。

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医的发展,不仅全职引进陈国强院士担任校长,更于2023年5月专门出台《关于支持mg4355线路检测官网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为海医改革擘画方向,明确将海医列为我省高等教育改革试点单位,这也铸就了海医改革最大的底气。

然而,改革千头万绪,教学、机构、人事、科研、临床……从何处开始?

“改革最大的难点,不是机构不是人事,而是思想混乱,人心拒变。”海医副校长、海医原改革与发展政策研究室主任贾彬一针见血。彼时,“要不要改?”“怎么改?”的质疑声四起,许多人观望、迟疑、抗拒。

变革必先革心!解放思想,成为海医改革路上必须啃下的第一块硬骨头。

思想解放绝非一日之功。陈国强在各种场合反复呼吁摒弃躺平文化,重振医学教育的使命意识。他期待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重塑海医人的精神土壤。

改革春雷滚过校园。许多教师深受感召,焕发新活力。但仍有人旧习难改。学校果断亮剑——对违反规定者实施全校通报批评,同时修订教学事故、差错认定与处置规定,将教学全流程纳入精细化管理,树立严格标准。

校领导以魄力与担当,为大家敲响改革的警钟。人事调整首先从校领导身边人入手,打破“熟人优待”的现象,坚决破除“潜规则”。即便与领导相熟,若工作能力与岗位不匹配,也依然要离开原岗位。这一举措,让全校教职工看到了“改革无禁区”的决心与公正,吹响了攻坚克难的号角。

“软硬兼施下,很多人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贾彬表示,“从被动应付到主动担当,从敷衍塞责到全心投入。”

改变学风同样是一场攻坚战。学校多管齐下:会议宣讲、教师渗透、辅导员单独谈话,在全校推行“以优带后”,甚至宿舍分配都考虑行为带动。同时,大幅提高课业要求,收紧学业评价体系:执行“双及格”制度,加强过程考核,强化期末考试权重……

海医2022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孙菲菲(化名),进入大学开始放飞自我。她抱着“不挂科就行”的心态,偶尔逃课、课上玩手机,成绩徘徊在班级中下游。“当时,我就想混个文凭,毕业后回老家做一名乡镇医生。”孙菲菲对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坦言。

转机发生在大二下学期。辅导员频繁召开主题班会,刷新认知、强化信念,但孙菲菲仍置若罔闻。直至一天,辅导员特意请她走进办公室,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深度对话。“时代变了,学校正在飞速提升,这学期就要实行双及格线、加强过程考核,再躺平,你可能无法毕业!”一语如雷,击穿迷障,孙菲菲思想上的坚冰终被敲碎。她不再逃课,常驻自习室,成绩从中下游跃升至班级前五,职业理想也渐渐成长:“我希望未来能走上手术台,更好地救死扶伤。”

从教师到学生,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在海医校园不断蔓延。

2

改革,要敢于碰硬

“改革不是修修补补,而是要动真碰硬!我们必须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打破利益藩篱!”陈国强深知,唯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破除体制坚冰,才能唤醒沉寂的活力,让一潭静水重新涌动。

职称评审改革,是第一场硬仗。2023年,海医教师们预感到评审标准即将提高,纷纷抢搭“末班车”,申报人数空前高涨。然而,有人坚决捍卫旧制,也有人强烈要求调整。人事处电话响个不停,投诉信纷至沓来。甚至有人直接致信校长陈国强,情绪激烈。陈国强态度鲜明,一锤定音:“遵守制度,严肃纪律,确保公平!”

学校迅速响应,经过广泛讨论,决定采用旧制度、新办法,立即组建超百人的省内外专家库,推行“大评委”制:专家随机抽取、全程封闭、通信中断、独立评审。最终,54人申报,仅5人通过终审。结果惊人,却无人异议。“以前评审常讲人情、托关系,如今真正实现了公平,大家心服口服。”海医人事处原处长郭宇如是说。

教学改革同样风起云涌。学校果断压缩“水课”,五年制从3888学时减至3342学时,四年制从3138学时降至2573学时,平均降幅超14%。

一石激起千层浪!“减课时,影响教学质量,难以执行!”这是讨论优化课时、重构教学内容时大家反映最多的问题。“多年来,教师收入与上课时数密切相关。”海医教务处处长李其富道出背后原因——减少课时,直接与收入这个“钱袋子”相关。

学校没有回避矛盾,而是耐心解释、科学调整:“课时多少,关键是质量,每门课程具体应该设置多少课时是合适的,要仔细研究,不能一刀切。”在陈国强的指导下,海医在缩减水课的同时,合理增设高质量课程,优化结构、提升实效。

最汹涌的波涛,来自绩效改革。学校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毅然取消“吃大锅饭”式的一般绩效,全部改为“以贡献论英雄”式的奖励性绩效,科研奖励单列,干部绩效由学校统一考核发放,彻底动摇了延续多年的分配格局。

新的考核标准发布后,校园里暗流涌动。“这么改,收入会不会大跳水?”“以后是不是得多干好几倍的活?”质疑声、担忧声、反对声,此起彼伏。

年终绩效发放时,风波终于爆发。2024年绩效工资首次按新规发放,某部门因整体绩效被评为E档,教职工绩效工资仅为平均水平的60%。消息传出,一片哗然。有教师情绪激动地冲进贾彬的办公室,拍着桌子质问:“我样样工作都完成了,为什么还得E?”

面对扑面而来的质疑,贾彬冷静地拿出其他部门的年度工作汇报和业绩数据。“其他部门在完成基本工作的同时,还额外完成了这么多工作。而你们虽然在常规教学上没有出错,但在创新性工作和标志性成果方面,确实还有差距。”刚才还怒气冲冲的老师渐渐平静下来,最终沉默离去。

机构改革,是一场历时两年的硬仗。机构重叠、权责模糊、资源错配、人浮于事……这些沉疴旧疾如同缠绕的藤蔓,长期以来束缚着海医前行的脚步。一场刀刃向内的机构调整,就此拉开序幕。


海医校园环境优美。


第一刀,精准切向“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层级冗余”的行政架构。2024年2月,学校党委常委会启动首轮机构调整:撤销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医学教育研究所等近十个机构,将其职能并入相关部门,其中校史编纂职能划入宣传部,对外交流与合作处整体并入院长办公室,科技处升级为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处……党政管理机构从臃肿走向精干。同时,设立关键部门——改革与发展政策研究室,为这场“手术”绘制了精确的路线图。

2025年3月,《海南医科大学管理服务机构改革方案》正式出台,标志着第二轮机构改革开始。党政服务机构从26个精简至17个,降幅达34.6%。学校创新建立“大教务”“大后勤”“大科技”“大学工”“大宣传”等跨部门协同机制,彻底打破部门壁垒。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与完成阶段性任务的“改革与发展政策研究室”合并为党政办公室,实现“一个系统调度、一个端口输出”。

3

改革,核心是立新

“海医的改革,既要冲破旧体制的藩篱,又要立足实际、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符合海医特色的新路。”陈国强反复强调,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建立科学、公正、有效的制度体系。“只有挪开‘利益的座位’,才能制定出真正令人信服的规则。”

在省委、省政府“放管服”政策引领下,学校主动争取并推动相关厅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海南医科大学发展的若干补充措施》,细致划分人事、绩效、资金、采购、项目与科技创新六大支持领域,为深化改革注入强劲的政策动能。学校全面修订《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财经工作委员会章程》《预算管理办法》等百余项内部规章,构建起“制度管人、流程管事、文化育人”的精密治理体系。

新制度如何既确保公平,又能激发活力?海医以创新之举回应这一挑战。

继职称评审过渡性政策后,2024年9月职称评审制度迎来系统性重建。学校连续出台9份关键文件,多项改革同步推进:控制高级职称比例,终结“逢报必评、逢晋必聘”;教学课时要求做减法,科研质量指标做加法;推行分类评审,拒绝“一把尺子量所有人”;建立“共审、共议、共评、共督+随机专家”的“四共一随机”机制,淡化教学督导组主观评价环节对职称的影响,一切在阳光下运行。

为做好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与学位授予学术成果要求的制度体系建设,在学校的高标准严要求下,学校研究生院到全国多所兄弟院校调研取经,并在本校开展多轮调研,广泛听取教师意见,凝聚共识。历经半年反复打磨,数十次修改,相关制度文件最终于2024年3月审议通过。新制度稳步抬高门槛,提升科研项目、论文和经费等要求,建立“准入遴选+三年期动态考核”机制:未通过考核者即暂停招生,无差别、不例外。

2024年4月首次导师动态考核,即实现约三分之一的淘汰率。有研究员因近五年无新增的省部级项目自动放弃申请新增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还有校领导因临近退休,同样依规退出导师队伍。

2025年4月,一场震动全校的干部竞聘拉开大幕。“全体卧倒、竞争上岗”——以“竞聘演讲+综合考核+民主评议”三重机制,打破资历界限,面向全校广纳贤才。每人8分钟自我陈述,7分钟现场答辩。评委中不仅有校领导,还有随机抽取的教代会代表。“你如何理解管理即服务?”“未来三年部门改革最关键的是什么?”“领导交办事项存在违规风险怎么办?”……现场宛如“急诊室”,一个个“灵魂拷问”考验着竞聘者的业务功底和应变能力。


海南医科大学管理服务机构中层正职岗位竞聘汇讲现场。


这场全员竞聘共吸引113名干部参与角逐。最终,12人脱颖而出,32人离开领导岗位,“能上能下”真正实现从理念到机制的跨越。改革后的干部队伍彻底焕新:平均年龄从49岁降至44岁;新提拔干部中“85后”10人、“90后”1人;硕士以上学历占比从76%升至87%。

按旧规,药学院“85后”普通教师付明海连报名资格都没有——此前须先聘到正科级才能竞聘副处。但这次改革打破了资历壁垒,他凭借海外博士背景、国家课题主持经验和干事创业的热情,成功获聘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海医组织部部长谢毅强表示,该校对所有干部均实行动态考核,不是竞聘成功就进了“保险箱”,而对于竞聘落选的人只要愿意干事,也会有好的发展机会。

4

改革,改出新气象

一场改革,犹如一场酣畅淋漓的甘霖,洗尽沉疴,唤醒了这座78年老校的青春朝气。

去年6月,“mg4355线路检测官网”正式更名为“海南医科大学”,开启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新起点。


2024年6月,“mg4355线路检测官网”正式更名为“海南医科大学”。


9月9日晚,夜幕初垂,海医文墀楼办公室的灯光渐次亮起。一楼教务处各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仍在加紧推进各项工作,“推免资格刚获批,我们要保证公平公正选拔德才兼备的学生”“本科教育审核评估,我们的特色和短板是什么?问题要找准”……海医教务处处长李其富的办公室,汇报声、讨论声不绝于耳。

“如今,大家都把一天当三天用!”接近晚上八点,刚结束工作的李其富走出办公室,语气中不见倦意,反而充满干劲,“开学伊始,我们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服务好师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看到,此时此刻,图书馆、自习室、实验室同样灯火如昼。时针滴答,直到22时许,自习室里的翻书声和写字声依然此起彼伏。

“从前图书馆设施陈旧、人影稀疏,如今不仅环境焕然一新,更是‘一位难求’。”海医2022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樊思怡深刻体会到学校学风的变化。她补充道:“我们这届刚入学时几乎没人绩点达4.0,但现在很多学弟学妹绩点都超过4.0,真是一届比一届优秀。”

得益于学校推出的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计划——拿出1000万元连续资助100个本科生科研项目,海医临床医学专业大三学生黄震正和来自其他专业的四名学生,一起跟着导师做科研项目,探索胃肠道激素与癫痫发作的关联机制。“学校大力支持我们本科生做科研,不要论文、不要专利、不要职称,只要有兴趣,就有机会参与!”黄震表示,就像开启医学探索的大门,他在医学的道路上越走越有激情。


海医师生在实验室研讨。


如今,海医各部门权责分明,教职工干劲满满,从过去的“推诿扯皮”到如今的“马上就办”,学校管理效能不断提升。

今年2月,李东伟教授放弃广州大城市的优越环境,毅然加入海医大家庭。让他惊叹的是学校的扁平化管理与高效服务,“各部门协作无缝、响应迅速,几乎感受不到阻力,就像回家一样自然。”

管理效能的提升不仅体现在流程中,更真切地转化为师生的获得感。今年暑假,学校一支本科生团队在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时,一度面临资金短缺的困难。团队成员通过学校新推出的“易办理”平台,尝试提交了诉求。“当天就得到响应,问题迅速解决”,最终他们不仅顺利参赛,还荣获国家级奖项。“没有推诿扯皮,每个人的诉求都被认真对待。”一位团队成员点赞道,就连申请调节图书馆空调温度都能得到迅速反馈。

短短两年间,海医办学质量全面提升,一系列的数据诠释着成果——

从两年前只有1个博士学位点,到如今,已拥有5个博士学位点和15个硕士学位点;在2025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海医首次进入前1000名;2025年,本科毕业于985、211高校的研究生新生比例明显提升,临床医学类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从84.9%跃升至94.9%,专硕录取平均分更在国家线普降的背景下逆势增长,从338分提高到344.5分……

两年来,海医师资建设、科研水平全面跃升。

该校成功实体化运行医学科学院,新增约1.2万平方米现代化的科研空间,同时对原有5400平方米场地进行高效盘活,将其改造为高标准实验室。“以往老师们开展科研工作,常常需要四处‘借场地’。如今,学校主动提供一流平台、持续优化激励机制、完善评价体系,真正让科研人员安心创新、专注攻坚。现在我们引进人才也更有底气了。”海医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郭峻莉感慨道。


海医实体化运行海南省医学科学院。


今年初,来自上海的卢伟强研究员以C类高层次人才身份正式加盟海南医科大学(海南省医学科学院)。卢伟强曾获得中国药理学会青年药理学家奖以及入选上海市“东方英才”青年项目,并作为主要发明人开发了一个临床Ⅱ期药物。他依托海医新成立的新药研发与转化中心,迅速组建起一支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免疫疗法研究团队,并带领团队成员获批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海医构建“1+3+13+X”一体化“大引才”联动模式,拓展引才渠道。近两年成功引进C类及以上高层次人才31人、青年人才95人、博士后41人。新引进青年人才中,3人进入2025年国家青年科学基金A类/B类项目答辩环节,1人成功入选,实现国家级青年人才自主培养的突破。

人才活力迅速转化为创新动能。2025年海医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96项,总立项数、立项类型及资助经费再创历史新高,并首次获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1项。

同时,学校紧密围绕海南“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重点布局“医学健康大数据”“热带与海洋药物”等特色方向。学校牵头启动“中国寒热带候鸟人群健康队列研究”,计划用十年时间追踪十万候鸟人群健康轨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海医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向着“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宏伟目标迈进。

“学校将紧紧围绕海南自贸港建设需求,充分发挥热带医学、气候医学和海洋药物等研究特色,为‘大病不出岛’提供坚强人才支撑,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海医力量。”海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张彩虹说。

秋风拂过,校园中的椰子树舒展开苍翠枝叶,仿佛正在书写向上的誓言。改革的种子早已破土而生,在时代的阳光与雨露中不断抽枝展叶,日益茁壮……


天涯时评 |  破立之间见魄力

九月开学季,在海南医科大学,相比两年前,师生身上洋溢着更多“我爱海医”的自信,这种热爱与自信源于一场改革。两年间,该校以系列深刻变革,实现从办学理念到治理体系的全面升级,展现了迎难而上、敢破敢立的改革精神。这种精神不仅驱动一所高校实现蜕变,更为全省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

改革,贵在“敢破局”的勇气。两年前的海医,是另一幅模样。院士校长陈国强直指全校师生的五大痼疾:守旧、趋差、冷漠、散漫、随性。面对困局,改革者没有回避,而是主动“躬身入局”,以“破天荒”的魄力直面沉疴。从校长到任伊始的悄悄调研,到将教学全流程纳入精细化管理;从大幅压缩“水课”,收紧学业评价体系,到推行“以贡献论英雄”式的奖励性绩效……海医以“刀刃向内”、医者自医的勇气,勇于破思想混乱之局、破利益固化之局,体现出不惧阻力、不囿于惯性,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变革的改革精神。“夫战,勇气也。”正因为有敢破局破难、敢啃硬骨头的勇气,海医改革才能拉开帷幕、稳步推进。

改革,重在“开新局”的智慧。改革,有“破”还要有“立”,有“勇”也要有“谋”。就海医而言,这种谋略与智慧,体现在向“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层级冗余”的行政架构“开刀”上,通过多轮机构调整、改革,不断提升了学校管理效能;体现在向“熟人优待、论资排辈、资历壁垒”的用人制度“开刀”上,推动职称评审、导师动态考核等多项改革,并以“竞聘演讲+综合考核+民主评议”三重机制,真正实现“能上能下”……尊重教育规律,重塑体制机制,海医一系列改革,凸显了公平性与透明度,彰显出谋新局、开新局的智慧和定力,这也充分说明,改革除弊,既需要大刀阔斧的果断,也需要精雕细琢的匠心。

改革,还需“谋长远”的视野。改革,既要破眼下之难,更要谋长远之计。主动提供一流平台、持续优化激励机制、完善评价体系,真正让科研人员安心创新、专注攻坚;构建“1+3+13+X”一体化“大引才”联动模式,新引进青年人才中,3人进入2025年国家杰青/优青答辩环节,1人成功入选,实现国家级青年人才自主培养的突破;围绕海南“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重点布局“医学健康大数据”“热带与海洋药物”等特色方向……通过筑巢引凤打造科研高地、布局热带医学特色领域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海医不仅短时间内推动师资建设、科研水平全面跃升,更为实现“五年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十年跻身国内一流医学院校”打下了基础。这种夯实根基、谋划未来的宽广视野,正是改革所需。

从“里子”到“面子”,从“mg4355线路检测官网”到“海南医科大学”,海医改革绝不仅是“改头换面”,而是彻底的“脱胎换骨”。开学迎新、改革抽芽,海医的改革勇气、智慧、视野,必将助其为全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赋能教育强省建设提供海医经验,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海医力量。


来源:海南日报


编辑:洪嘉琪

内容审核:林英翠

值班主任:袁兰



分享到: